「很抗拒圈子重疊。」
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及聯繫,除了親人外,大多都是因為一個「第三者」的存在;譬如說,一所學校、一間公司,又或是一個人,像我這種已被 Facebook 洗腦的人,一般都稱那個「第三者」為 mutual friend,至於那個對方,則是所謂的 friend of friend。
本來以為這是自身的佔有慾作怪,覺得圈子的重叠會增加朋友被「搶走」的機會,就像小孩怕被奪去玩具,在被兄弟姊妹或鄰居發現前,把他們擁在懷內或收藏在家裡某一個角,不讓更多人看到的那種心態。
從前資訊科技未如此發達,人的交流還留守在面對面的聯繫時,要認識一個 friend of friend,還是要倚靠那個 mutual friend 的幫忙、甚或親口的答應,給你他的聯絡方法,或是約出來一同聚會,才有機會認識對方。
然而這個年代,社交網站的確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拉近了。在上年 11 月時更有研究指出,Facebook 打破了 六度分隔理論,平均只隔 4.74 人就能認識一個陌生人。連陌生人也更易接觸了,何況那只是朋友的朋友。
為了防礙甚或阻止這個情況的發生,我把 friends List 鎖起了,把被 tag 的相片收藏了,意圖把一切的可能接觸點減少。本以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直至那一天。
那天上班途中,朋友在 msn 問我:「你認識 L君嗎?」
不滿的感覺忽然從心底湧現出來,就如小朋友忽然被問及「那個玩具好玩嗎?」就覺得被人發現了那個玩具繼而被冒犯了。
但追問之下發現,朋友根本沒有在細閱我的 friend list,亦沒有在 wall post 中逐一看誰人 like 或留言;只不過是因為我的存在,所以那個他就出現在我朋友的面前。
那是因為 Facebook 的 friend suggestion 功能。
已經不需要在 friend list 中尋覓,因為 Facebook 為了聯繫每一個人,已直接把那個對方送到你面前推介,連尋找的意慾也省卻了。
鬆一口氣後又有點不知所措。誤解了朋友的是自己(雖則朋友好像仍懵然不知),會細閱別人 friend list 的原來是自己,怪也是怪自己,其實怕什麼?
花了兩星期寫這篇文章的我,一邊寫一邊也在問自己其實怕什麼。朋友也有自身的思想和行為,並不是小孩手中的玩具,任意地把玩在手中;加上人與人的關係本來就在接觸與分離之間穿梭,就如從前寫過那篇《軌跡》所描述一樣:相遇有時、平行有時、分離有時。這不是兒歌的虛幻世界,而是世界其實真的很小,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接觸其實可以不涉及一個你的存在,而只不過你是他們當中的其中一個 mutual friend,你才自以為與你相關。
說穿了,其實只是我還是慣常地把每個朋友分門別類,而我亦也許有太多過「我」,在每個群組表現不同,甚或極端,所以害怕,怕被發現表裡不一,怕被發現不想給另一個群組看的那一面。
說穿了,還是因為「形象」兩個字。
- - - - -
後記:一邊寫的時候意圖找回一篇在 xanga 寫過關於朋友分類的文章,現在重看還是覺得寫得太好了,遲點修飾一下在給大家看看。但搜尋期間同時有其他發現,原來早在二零零六年七月廿四日我已經寫過一篇差不多完全相同理論的文章,原來這句說話我有說過,亦是真的說過出口,亦原來,六年間,我也沒變。

你沒有變,你細膩的文字仍然讓我一篇一篇追下去,讓我靜下來思考我平時不會去想的事情。加油~
ReplyDelete多謝小一,是因為你不停的寫,我才覺得我也不能停下來。
Delete現在電話有了 Blogger 的 App,大類文字正從草稿狀況蓄勢待發湧現!你我一同加油啦!好鍾意音樂以致到連3C MUSIC 都佔一席位嘅你 : D